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健康教育十大內容之意義

台灣師大衛教系 郭鐘隆、劉貴雲 91.1.21

一、生長發育和老化死亡: 「生長」是指身體由小變大;「發育」是指身體各部分功能的成熟;「老化」指有機體在生命歷程中,從發育到成熟,成熟到衰老中的改變;「死亡」指的是有機體 生命的喪失。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和發育意味者未成熟的有機體由適當的環境力量的作用而趨於成熟,個體的生長由受精卵開始,而不斷地進行細胞分化而發育至成 年期。身體各系統的生長和老化速度並非一致不變,各系統的生長發育和老化死亡在生命歷程的前期和後期各有其獨特的現象和速度,個體與個體間也有個別差異。 身體一旦發育成熟就開始老化,而死亡則是個體老化至最終程度後無法逆轉的結果。老化與死亡受到個體的生理、心理、社會、和醫療科技所影響。對於兒童和青少 年生長發育的狀況除了用健康檢查的結果來評鑑外,也需要觀察其情緒、智力、社會、心靈的發展。

二、個人衛生: 維護個人的健康與安寧狀態是個人不可忽視的責任,個人衛生習慣的良窳直接影響其身心健康,故養成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為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先決條件之一。 以往的個人衛生定義著重於個人的健康行為,今日的概念應重視個人衛生行為與社會、心理狀態、人際關係、文化及其他層面的互動。教師在教導個人衛生內容時, 首先應瞭解學生已經建立的衛生習慣,一方面以固有的良好衛生習慣為基礎,協助學生繼續保持,一方面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新衛生習慣與消除不良的衛生習慣,並 將教學內容與活動內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使學生能瞭解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個人所應負起的健康責任,並能將良好的衛生習慣帶回家中影響家人。

三、性教育: 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不僅教導性的生物觀,更應包含精神、人文和倫理觀。性教育可以是一種人格教育,因為一個人對於「性」的觀念與看法可以影響到他做人 處事的方法,所以「性」是人格的一部份。性教育不僅教導、解釋各種性知識,也重視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性態度,所以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性教育也教導學生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起責任,節制的一種教育,是提升人性、發揚人性,也是幫助學生建立美滿家庭生活的基礎。性教育是生活教育中最主要的部 分,而培養健全國民為目標的國民教育更應以生活教育為主,故性教育應是教育的主旨之一。

四、人與食物: 食物是促進個體生長發育、供給能量來源、維持健康和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基礎。教師應教導學生能根據食物的來源來認識食物的種類、類別和其中所含的營養素,瞭 解不同食物的分布狀況、教導簡易的食物製備與烹調技能。此外,教師也應培養學生在不同的情境和進食場所中,對食物做出適當選擇與決定的能力,能評估個人營 養狀況、針對個人營養問題設計出個人飲食計畫,以培養健康飲食的習慣,並帶到家中、學校和社區。也能尊重並欣賞不同種族、地域的人們基於不同信仰、文化而 有不同的飲食型態。學生能瞭解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色、香、味、貯存、添加物和烹調方式,學生也能從教學活動中學習到食物腐敗的過程,並學習預防之道。

五、安全、急救; 台灣地區兒童與青少年的第一死因為事故傷害,所以推行安全教育與及就可以有效降低學齡兒童與青少年的傷亡率與減少事故傷害的發生。冒險雖為人生中不可避免 的一部份,但冒險並不一定會發生事故傷害。安全教育與急救的目的在於增加學生對安全的知識、態度與行為,並能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學生應從課程中能夠學習認 識道路交通標誌、交通安全規則、做為行人、腳踏車騎士和乘客應盡的責任。並能辨識環境中的危機和容易發生事故傷害的場所、描述當他們感到害怕、失落、無 助、生氣、恐懼時身體的反應,練習對危險的情境做出適當的反應、學習對身邊的師長求助的時機,以及哪些地點和人員能提供急難救助。對不合適的身體碰觸能能 勇於拒絕、體認每個個體都有感覺安全和要求人身安全的權利,能認清可以信任的人們和能夠提供安全保障的人員。學生也能辨識家庭、遊戲場所、上下學中潛藏的危機,並尋求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並於無法避免的事故傷害發生時,能學習到基本的急救技能如操作簡易的急救設備。基本的急救技能包括人工呼吸與心肺復甦術、異物梗塞、創傷、休克及普通急症、中毒、灼傷和過熱過冷、骨折、關節、肌肉的損傷的處理、簡易包紮和傷患運送等。並能將傷患及時送醫以保全生命安全。

六、藥物教育: 學生能認識藥物是一種改變人的身心機能、治療疾病的化學物品,可分為粉(散)劑、錠(片)劑、丸劑、水劑、針劑及藥膏等多種形式。學生應學習到各種藥物的 正確使用方法,針對藥物本身所具備的功能來使用,並注意用藥的劑量、使用次數、間隔時間及使用方式等。藥物濫用是指非針對藥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與用途來使 用,即非醫療目的而使用藥物,且使用的方式足以戕害身心健康、危及生命或造成社會危害。學生應學習到正確的使用藥物可以治療疾病、幫助人恢復健康,藥物誤 用與濫用均會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安全造成影響,並瞭解我國目前的醫藥分業制度,並能體認到處方藥與成藥的不同,於適當的時機接受專業的藥物諮詢。對於 會導致身心上癮的物質如菸、酒、檳榔、毒品等,能認清其對身心健康的短期和長期危害,建立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並能學習並熟練適當的拒絕技術,並評估藥物濫 用對家庭、社區和社會造成的問題,能拒絕成癮物質並能提供同儕社會支持。

七、健康心理: 在個人的層次,學生能體會到健康心理使個人的生理、社會和行為在現實社會中能發揮適當的功能,認識生理與心理是一體的兩面,健康心理的重點為讓學生在課程 中獲得並維護有效適應現代生活、抒解壓力與調適的方法與措施。學生能體會到增進個人及社會的心理健康是個人生涯發展的要務,明瞭健康心理是個體發揮學業、 身體功能和社會成就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明瞭影響心理的因素包含生理的、心靈的、情緒的、社會的安寧狀態,學習培養健全人格的具體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 係、對身心症狀有一適當的認識並節制不當的醫療花費。進而與同儕在教室中共同建立一安全的情緒環境及營造祥和的學校氣氛。

八、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原為結合衛生教育相關組織,運用政治及經濟方面的介入,促使個人行為和環境的改變以增進或保護健康。對學生的具體意義為在教室、校園、社區和社會中創造支持性的物理與心理環境。學生在學習健康促進的過程可練習經由賦能(empowering) 的過程,練習掌控和改善其健康之能力的過程。由於現今社會已經由傳染病為主的疾病型態轉型為慢性病為主的疾病型態,所以疾病預防也應由過去的醫學模式走向 健康促進模式。學生所應學習的「疾病預防」應從治療有機體之疾病觀念轉變成使人更有能力去瞭解自己的身體和所處的環境,及所處的環境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疾 病預防應由治療和負向的正向觀念轉變為預防和正向健康的觀念,由單純的疾病考量與醫病關係,轉變為全人健康的關懷,學生應從個人的健康需求為出發點,打開 視野,學習以更寬廣的社會觀點去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例如支持通過菸害防治法和提高菸稅,就可以有效的減少罹患菸害所致病的人數,並促進吸菸者和不吸菸者 的健康。

九、消費者健康: 消費者是指使用物品(如食品、衣物)或服務(如醫療服務)來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消費者健康是指個人如何花費適當金錢於健康產品、健康服務與健康照護方 面,並獲得滿意的結果。消費者健康的學習目標為使學生能夠培養培養正確的消費態度、獲得重要的產品資訊,並建立符合個人需求的消費習慣。雖然中小學生未必 是家庭的主要消費決策者,但學生可以從小學習分析廣告對個人消費習慣所扮演的角色、明辨誇大不實的廣告方式、對欲購買的商品或服務能經由做決定的過程做一 理性的思考、探討民俗療法和另類療法的對醫療消費習慣的影響、明瞭看病時應選擇的醫事人員和醫療機構之標準、認識消費者保護法對消費者權利的維護、並知道 於自己消費時受到不合理對待時,能透過民間公益組織和政府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來爭取自己本身應有的權益。

十、環境教育: 環境的舒適與否直接影響個人和群體的健康、幸福與安寧。近百年來人口的快速增加、資源的過度消耗、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地球的環境面臨有史以來的最大變 革,以上種種均對生活環境造成莫大的壓力,也帶來嚴重的公害問題與自然生態的失衡,不但直接危害到地球上人類與其他動植物的生存,也影響到後代子孫的生存 與發展。環境教育應教導學生於日常生活中實踐負責任的環境行為,追求合於國民健康、安定與舒適的環境品質,與維護人類生存與生活環境,免於受到公害之侵 襲,並能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進行綠色消費,以求世代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一、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7):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科健康課程內涵。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二、 Anspaugh, D. J., Ezell, G. (1998). Teaching Today’s Health.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三、 Australian Education Council (1994). A statement o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ustralian schools. Carlton, Vic: Curriculum Corporation.

四、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97).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Wellington, New Zealand: Learning Media Limited.

沒有留言: